孟德非暴戾,玄德亦诡谲
——读《三国演义》后有感
2012级1班 董逸飞
面如冠玉,唇若涂脂;性宽和,寡言语,专好结交天下英豪:是乃刘玄德也。
身长七尺,细眼长髯;自幼恣意放荡,有权谋,多机变:是乃曹孟德也。
这是《三国演义》中对于刘备和曹操相貌的描述,而面貌中似乎也能见得几分二人的性格:“皇叔”刘备宽厚仁慈,正直大度,接纳贤士,体恤民情,一心匡扶汉室;“奸雄”曹操阴险多疑,诡谲狡诈,暴残善变,佯作好人,致使汉室垂危。
“褒刘贬曹”可谓是《三国演义》中一条重要线索,罗贯中为了将此表现地淋漓尽致可谓煞费笔墨:
刘备在小说中被美化为一位仁慈的,备受人民爱戴的君主,自一开始他便一心为汉,对汉献帝忠心耿耿,眼见“朝廷陵替,纲纪崩摧,群雄乱国,恶党欺君”,他竟悲愤地“心胆俱裂”, 足可见其赤胆忠心;为救百姓于水火,自新野、樊城退兵后,尽管曹操大军临近,他仍与百姓不舍不弃,如鱼之于水一般,简直到了同休戚、共存亡的地步……诸如此类事例还有很多,像刘备屡让陶谦不肯受徐州、猎户刘安杀妻割肉以使刘备饱食,都全面地展示了刘备“帝王之胄”的爱党忠君、体恤爱民的形象。
而对于曹操,作者则用尽笔墨渲染他“奸臣贼党”的反面形象。从杀尽吕伯奢一家,语出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叫天下人负我”,到为了替父报仇杀尽徐州城百姓,再到演出“割须权当首”的低劣戏码,甚至为了稳定军心而杀死本无罪的看粮仓官,可谓坏事干尽,到了神人共戮的地步。
对于作者这样的安排,着实难以让人苟同,且有悖于历史。
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、政治家、诗人,在东汉末年分裂割据的时代对于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不可埋灭之功。而作者却对此三缄其口,只字不提,单道他“托名汉相,实为汉贼”,的确有失偏颇。鲁迅先生对此曾谈道:“这并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”。因此,在研读三国时,我们确实应该辩证地理解和推敲,看到曹操的另一面。
而他所盛赞的刘备,亦非完人。他虽三番推辞,却还是先后占据了陶谦之徐州、刘表之荆州,并以此起家,终建大业;打着扶正汉室的名号,最终汉室正统的名号却归于自己蜀国的名下;赵云长板桥七进七出救得少主涉险逃生之后,刘备将幼年阿斗掷于马下亦只是为了抚慰赵云,拉拢人心……鲁迅也曾在《中国小说史略》中指出:“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”,这也许才是对《三国演义》中刘备形象的最切当的评价。
毕竟三国时期诸强争霸,任何一方为了谋求生存不得不处处为了一己之私利而着想,曹、刘二军阀皆是如此,本质上并无多少差别。但是罗贯中为什么如此凸显刘备之仁慈、曹操之残暴呢?
这终要受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制约。封建王朝鼓吹“王道”、“神论”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,身处明朝的罗贯中也必然会受到这种思想的桎梏。之所以拥玄德、反孟德,究其根本,是为了宣传王道,蛊惑人心,从而更好地延续其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封建统治。
对于《三国》这种演绎性的解读,我们只有遵循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的原则,对它辩证看待,才能深入历史,洞悉它的本来面目。
|